《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
它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沒有半點文字修飾,
卻包含著平凡而深邃的智慧,
其中的選人、用人觀點對我們做好現今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
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早在兩千多年前,
孔子就把用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關係民心向背、國家興亡的高度。
如:哀公問政,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意思是把正直無私的人選拔出來,“錯”同“措”,放置的意思,放置到哪裏呢?
放置到邪惡、不正直的人上面,那麼老百姓就心悅誠服了;
把邪惡不正直的人選拔起來,而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邊,
那麼老百姓是不會誠服的。
對於衛靈公無道,卻沒有亡國的原因,
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魚它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夫如是,奚其喪?”
有仲叔圉辦理對外事務,祝魚它治理內務,王孫賈統率軍隊。
既然如此,又怎麼會喪失君位呢?
這個衛靈公雖然無道,但他用對了三個人,
這三個人又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作用,才使國家得以正常運轉。
用人德為先。
“德”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
他認為一個人的德行是首要的,是為人之根本,無德不足以立世。
這與我們歷來堅持德才兼備,
並把德放在第一位的選人、用人標準是一致的。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品德。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讀書人應志於德行的修養,
如果不能安於清貧,以敝衣敝食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跟他共議大事的。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
即使有周公那樣才華和美貌,假若他既驕傲又促狹,也是不值得稱道的。
他認為美好的品德遠比智力重要,
好的品德可以使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
否則,不論他具有多麼令人驚嘆的才智,也是不足以稱道的。
做官先做人,做人德為先。
我們現在所說的“德”,應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即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只有先做一個以德為本的好人,才會成為一心為民的好官。
有人形象地說:領導幹部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一個普通的人,
品德不好只是自己的名聲問題,而選拔任用一個品德敗壞的幹部,
所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和危害性是無法估計,也是不容易消除的。
用人要以識人為基礎,因此人才考察,至關重要。
要想正確地認識一個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孔子認為最大的智慧就是知人,也就是如何正確地判斷一個人。
對此,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
一是要堅持自己的標準。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意思是全鄉人都喜歡、讚揚的人,不能肯定就是好人;
全鄉人都厭惡、憎恨的人,也不能肯定是壞人。
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讚揚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厭惡的人,我們必須考察一番,
大家都喜歡的人,我們也一定要考察一番。
要具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性,
堅持自己的標準,經過獨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斷,
然後做出結論;絕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二是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
應看他所做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以及出於什麼樣的目的,
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這就要求我們在考察一個人時,
不僅要聽他的言論, 更重要的是考察他的行為,
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 考察他內心的思想境界。
這樣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由內到外才能正確地認識一個人。
當然,這種認識並不只是看別人的缺點,
也應該據此去發現一個人的閃光之處,真正地做到知人、識人。
三是根據所犯過失的類型來觀察一個人。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認為一個人與他同類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
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確知這個人是哪一類的人了。
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以及他對待錯誤的態度,
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和人品了。
四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考驗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樹、柏樹凋零得最晚。
“困心橫慮,玉汝於成。”
非常的境遇方顯非常的氣節,
艱苦的際遇、失望的境地可以全面考驗一個人的品格、意志和能力。
識人是為了選人、用人。
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才能治國平天下。
那麼如何用人、用什麼樣的人呢?對此,孔子認為:
一、不因人廢言。
孔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因一個人說了好話就舉薦他,
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說的有用的話。
也就是說既不要被一個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又不要因為一個人有過錯而否定他的一切。
二、要用人所長,避人所短。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意思是君子也有弱點,也有他不可做的小事情,但是可以授予重任;
小人雖然不能授予重任,但可以做一些小事情。
作為領導者,要能發掘下屬閃光的地方,然後將他安排到最合適的職位上。
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以求得人與事的統一。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人才”,“巨匠手中無廢料”,一個人沒有大才,總有小用。
只有用人所長,避人所短,
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通過調整職能、改換位置、
才能讓每一個人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出來,創造出1+1>2的神奇效果。
三、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全才是極少甚至是沒有的,
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才能,同時有其他方面缺點的人,總是多數。
因此孔子認為對人才要看主流,
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四、人才應具有實踐能力。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不主張讀死書,
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的人,讓他處理政務,卻辦不好;
讓他處理外交事務,不能獨立地交涉,
這樣的人雖然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知識再淵博,
沒有一點實踐能力,不能獨立處理事務,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書呆子。
只有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五、人才應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作為人才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幹,而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
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即與本職工作關係最密切的專業知識,
從事什麼工作,就必須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裏手,
而且還要廣泛涉獵,俱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成為一名複合型的人才,
知識面越寬,綜合能力就會越強,在工作實踐中就能夠遊刃有餘。
六、重視年輕人的作用。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年輕人年富力強,前途無量,其勢不可擋,
怎麼斷定他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一個人到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是不足以讓人敬畏的。
所以應大膽地啟用年輕人。
同時,年輕人應惜時好學,銳意進取,才能有所得,有所為。
孔子認為領導者在選人用人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在這裏孔子認為臧文仲知道柳下惠是個人才而不舉薦他,
使其不能為國家出力,堵塞了人才晉升的途徑,
好比把官位視為私有,如同竊取了官位。
因此作為領導者不僅要獨具慧眼,發現人才,啟用人才,
更要有容人之量,敢於推薦、啟用比自己強的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
通過建立暢通無阻的人才發現機制和人才引薦機制,
積極為人才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孔子的這些話語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
呈現在我們面前時依然生動而鮮活,讀來如輕風拂面。
在大力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我們不妨從中汲取智慧、繼承創新,
真正形成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環境。
引用 : 文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