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cUGBTjANQ54mEXGF4ujg.jpg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

它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沒有半點文字修飾,

卻包含著平凡而深邃的智慧,

其中的選人、用人觀點對我們做好現今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

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早在兩千多年前,

孔子就把用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關係民心向背、國家興亡的高度。

如:哀公問政,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意思是把正直無私的人選拔出來,“錯”同“措”,放置的意思,放置到哪裏呢?

放置到邪惡、不正直的人上面,那麼老百姓就心悅誠服了;

把邪惡不正直的人選拔起來,而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邊,

那麼老百姓是不會誠服的。


對於衛靈公無道,卻沒有亡國的原因,

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魚它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

夫如是,奚其喪?”

有仲叔圉辦理對外事務,祝魚它治理內務,王孫賈統率軍隊。

既然如此,又怎麼會喪失君位呢?

這個衛靈公雖然無道,但他用對了三個人,

這三個人又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作用,才使國家得以正常運轉。


用人德為先。

“德”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

他認為一個人的德行是首要的,是為人之根本,無德不足以立世。

這與我們歷來堅持德才兼備,

並把德放在第一位的選人、用人標準是一致的。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品德。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讀書人應志於德行的修養,

如果不能安於清貧,以敝衣敝食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跟他共議大事的。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

即使有周公那樣才華和美貌,假若他既驕傲又促狹,也是不值得稱道的。

他認為美好的品德遠比智力重要,

好的品德可以使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

否則,不論他具有多麼令人驚嘆的才智,也是不足以稱道的。


做官先做人,做人德為先。

我們現在所說的“德”,應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即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只有先做一個以德為本的好人,才會成為一心為民的好官。

有人形象地說:領導幹部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一個普通的人,

品德不好只是自己的名聲問題,而選拔任用一個品德敗壞的幹部,

所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和危害性是無法估計,也是不容易消除的。


用人要以識人為基礎,因此人才考察,至關重要。

要想正確地認識一個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孔子認為最大的智慧就是知人,也就是如何正確地判斷一個人。

對此,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


一是要堅持自己的標準。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意思是全鄉人都喜歡、讚揚的人,不能肯定就是好人;

全鄉人都厭惡、憎恨的人,也不能肯定是壞人。

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讚揚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厭惡的人,我們必須考察一番,

大家都喜歡的人,我們也一定要考察一番。

要具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性,

堅持自己的標準,經過獨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斷,

然後做出結論;絕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二是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

應看他所做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以及出於什麼樣的目的,

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這就要求我們在考察一個人時,

不僅要聽他的言論, 更重要的是考察他的行為,

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 考察他內心的思想境界。

這樣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由內到外才能正確地認識一個人。

當然,這種認識並不只是看別人的缺點,

也應該據此去發現一個人的閃光之處,真正地做到知人、識人。


三是根據所犯過失的類型來觀察一個人。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認為一個人與他同類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

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確知這個人是哪一類的人了。

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以及他對待錯誤的態度,

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和人品了。


四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考驗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樹、柏樹凋零得最晚。

“困心橫慮,玉汝於成。”

非常的境遇方顯非常的氣節,

艱苦的際遇、失望的境地可以全面考驗一個人的品格、意志和能力。


識人是為了選人、用人。

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才能治國平天下。

那麼如何用人、用什麼樣的人呢?對此,孔子認為:


一、不因人廢言。

孔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因一個人說了好話就舉薦他,

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說的有用的話。

也就是說既不要被一個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又不要因為一個人有過錯而否定他的一切。


二、要用人所長,避人所短。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意思是君子也有弱點,也有他不可做的小事情,但是可以授予重任;

小人雖然不能授予重任,但可以做一些小事情。

作為領導者,要能發掘下屬閃光的地方,然後將他安排到最合適的職位上。

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以求得人與事的統一。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人才”,“巨匠手中無廢料”,一個人沒有大才,總有小用。

只有用人所長,避人所短,

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通過調整職能、改換位置、

才能讓每一個人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出來,創造出1+1>2的神奇效果。


三、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全才是極少甚至是沒有的,

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才能,同時有其他方面缺點的人,總是多數。

因此孔子認為對人才要看主流,

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四、人才應具有實踐能力。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不主張讀死書,

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的人,讓他處理政務,卻辦不好;

讓他處理外交事務,不能獨立地交涉,

這樣的人雖然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知識再淵博,

沒有一點實踐能力,不能獨立處理事務,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書呆子。

只有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五、人才應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作為人才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幹,而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

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即與本職工作關係最密切的專業知識,

從事什麼工作,就必須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裏手,

而且還要廣泛涉獵,俱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成為一名複合型的人才,

知識面越寬,綜合能力就會越強,在工作實踐中就能夠遊刃有餘。


六、重視年輕人的作用。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年輕人年富力強,前途無量,其勢不可擋,

怎麼斷定他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一個人到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是不足以讓人敬畏的。

所以應大膽地啟用年輕人。

同時,年輕人應惜時好學,銳意進取,才能有所得,有所為。


孔子認為領導者在選人用人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在這裏孔子認為臧文仲知道柳下惠是個人才而不舉薦他,

使其不能為國家出力,堵塞了人才晉升的途徑,

好比把官位視為私有,如同竊取了官位。

因此作為領導者不僅要獨具慧眼,發現人才,啟用人才,

更要有容人之量,敢於推薦、啟用比自己強的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

通過建立暢通無阻的人才發現機制和人才引薦機制,

積極為人才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孔子的這些話語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

呈現在我們面前時依然生動而鮮活,讀來如輕風拂面。

在大力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我們不妨從中汲取智慧、繼承創新,

真正形成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環境。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