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K1YQD7BYXz2Syl0lB.8HQ.jpg

 

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蘊涵在“道”這個概念中,

“道”本意是指地上人行之道。

古代思想家把它引申、抽象為自然界和社會領域中的最一般性法則。

不僅道家,儒家也講“道”,且十分重視“道”。

老子、孔子都生長在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時代,

對道有了自覺的意識,

都是通過對禮樂文化的歷史反思來“悟道”的,

老子是以天道為本,上道下貫,涵天地人;

孔子則是以人道為主,下學上達,通天地人。


在儒家看來,道的下貫和落實就是所謂的“教”。

因此,“修道謂之教”,意味著知道、明道、守道、修道、得道。

儒家所講的修道為教,

是儒家在修己的基礎上安人、修己安百姓、

正己正人之道在“教統”上的體現。


例如《周禮》中,大司徒的職責中有所謂的“十二教”,

其教民的內容可謂具體而廣泛,涉及民生的各個層面。


《禮記‧王制》中亦云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

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

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

陳澔在這一節下註云:

“此鄉學教民取士之法也,而大司徒則總其政令者也。”

《禮記‧經解》也提及孔子所談的六藝之教。


至春秋,“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的轉化。

學校教育、社會教化融為一體。

這樣,道之下貫謂教就意味著,

以天下蒼生為念,推己及人,教化天下,使天下歸仁。

《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這段話體現的正是孔子通過教育培養士人,

使其擔當起教化民眾的責任並進而改造社會的思路。


如何安人、安百姓呢?

孔子認為應在“富之”的基礎上“教之”使安。儒家之“教”實則是社會教化,

其內容就是價值理性的“仁義道德”,而其手段則是詩書禮樂。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