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在周王朝太廟的石階前,
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分別為“玉人”、“金人”和“石人”的形象。
這三座雕像有什麼寓意?為什麼會立於周王朝供奉祖先的太廟前呢?
還是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三尊雕像的風采威儀吧。
第一尊為以布匝嘴,表情嚴肅的銅鑄“金人”。
用布勒住嘴巴,意為少說多做,惜言如金。
胸前勒文“金人”,背後有“無多言,多言必敗;
無多事,多事必多患”的銘文。教人慎於言行。
第二尊為雙手張開,作侃侃而談狀的“石人”。
與“金人”相對而立,
此尊雕像的用意是教人要仗義執言,敢於伸張正義,立場堅定。
面對異端邪說要不屈從,不阿就,心如磐石。
石人胸後勒文“無少言,無少事”。
第三尊為一尊“玉人”,為綠衣打扮,象徵玉的溫潤潔凈,
“玉人”表情溫恭,謙謹,不動聲色的表情,
似是在教導人們面對一切都應心如止水,淡然處之。
要人們控制內心的欲念,修身養性,克己復禮,潔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歷史滄海橫流,大浪淘沙。這三尊雕像已無跡可考,或毀,或長眠於地下。
歷史滄海橫流,大浪淘沙。這三尊雕像已無跡可考,或毀,或長眠於地下。
但據記載,孔子曾立於周朝太廟石階下,撫金人而感嘆。
出自《說苑》的成語“三緘其口”,其中“三”現在往往理解為“多”之義。
其實,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來源於,
周太廟前用布繞嘴三周的“金人”形象,是對“金人”的客觀描寫。
穿越千年,我們彷彿依然能夠看到,周王朝的歷代帝王在裊裊香火中,
參拜開創基業的先祖,神情恭敬,莊重肅穆。
得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
先王用目窺千里的睿智,
為後代子孫廓清了一條通達之路,使周王朝享祀帝業六百餘年。
這不可不謂“玉人”、“金人”和“石人”的教化之功吧。
而這三尊湮沒不可考的雕塑,其包含的精神卻源遠流長,孕育了一代代的聖賢。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巧言亂德”、“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於仁”。
重溫這些依然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哲言,
無不教人慎於言行,管住自己的嘴巴,防止禍從口出。
讓那些誇誇其談者原形畢露,褪去假象,再現“金人”風範。
文起八代之衰,
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昌黎,觸龍顏,批逆鱗,犯顏上書,諫迎佛骨,
結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但其仗義執言的精神,震古爍今,與“石人”無異。
面對前來勸降的宋恭宗和忽必烈,
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脫口吟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這不正是“玉人”所為嗎?
守身如玉,高風亮節,纖塵不染,成為彪炳史冊的偉丈夫。
“玉人”、“金人”和“石人”所蘊含的精神內質,
歷經時光的變遷,不但沒有隨風湮沒,反而歷久彌新,
成為儒生、士子、知識分子革命者的精神糧食,
不都是“玉人”、“金人”和“石人”三尊雕塑精神的再現嗎?
時光荏苒,流年替換。
流去的只是蕪雜塵埃,時間淬鍊的思想精華,必將在歷史長河中永續傳承。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