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就是佛的所在地,佛的說法場所。
我國佛教向有“四大名山”的說法。
四大名山就是四大道場:
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當年,從諗和尚要去五台山求佛,這時有個高僧,意味深長地對從諗說:
“天底下哪一處青山不是修道的道場?
你又何必一定要策杖去清涼山(即五台山)朝拜呢?
縱使你在五台山的雲端看到文殊菩薩騎著金獅子現形,
可是若用正眼來看卻並非就此獲得吉祥啊。”
說完,那高僧隨口吟詩一首贈送從諗道:
「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天下之大,處處青山,
哪一處青山不是修道悟道的場所?哪一處青山沒有文殊菩薩?
按照佛教的說法,佛性自心,普及三千大千世界,無處不在,
即使是一屋之中,一榻之上,只要心安心清,就是道場,
何必咬住一處不放,非要認為是只有到了五台山,才能夠找到文殊菩薩呢?
佛在心中,太執著了心就不活,有失空靈,就和禪的超越自在,背道而馳。
要是太執著了,思想就會膠結不化,
縱使你來到五台山,看見了金毛獅子,文殊菩薩,那也並非就是好事吉祥了,
因為這恰恰會窒塞了你的眼界,侷限了你的意趣。
佛性無處不在,禪味無處不有。
悟心是禪,真心是佛,佛和禪不在外界,而在心裏;
外界是五台山,現象是騎著金毛獅子的文殊菩薩顯現。
在外界現象和內心本體之間,本體禪佛是第一位的;
若是把外界道場、菩薩看成為是第一位,
那就本末倒置而離佛離禪,看來是近,卻反而更遠了。
所以說,隨便是什麼人,只要心裏安著落空靈的禪趣,
那麼任你行雲流水,走到什麼地方逛到什麼地方,青山處處,無非道場;
否則即使天天拜佛,心裏執著,萬般罣礙,又與佛與禪,有何關係?
這真是,“何處青山不道場”,關鍵還是在一念之轉,頓開茅塞。
到了那時,你就獲得人生的大自在、大逍遙了。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17215526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