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家有種種戒律,強制性地防非止惡,其中在家男女教徒終身應當遵守的五戒之中,就有不妄語這一條,即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隨便亂說,要努力做到句句實言,誠實待人。佛經上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隻烏龜,有一年碰上多年不遇的乾旱,所居住的湖泊完全乾涸了,自己也不能爬行到有食物的水草豐澤之地。當時有一群大雁居住在湖邊,也準備遷往他方,烏龜就向他們苦苦哀求,要求把它帶離此地。
 
一隻大雁就用嘴叼著這隻烏龜,往高空飛去。大雁經過一座城鎮,烏龜忍不住氣,向大雁問道:“你這樣不停地飛,到底要飛到何處?”
 
大雁聽了,只好回答,才一張口,叼在嘴裏的烏龜就徑直從高空落下,摔在地上,被人拾取,宰殺享用了。
 
烏龜多嘴多舌而致墮地身亡,恰好說明了一個道理:如果不謹慎口舌,就會招致惡果。
 
佛家的“正語”戒律在現在看來,對人們日常交往、交際仍有其積極的、可取的一方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語言往往是他的思想的反映,是他的全部精神修養、文化層次和審美情趣的最集中、最外在、也是最直觀的表現。人們歷來欣賞那種實事求是、言行一致的謙謙君子,而鄙棄那些滿口大話、妖言惑眾的小人。
 
我國民間有一句話:“言多必失。”是說如果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的多了,話裏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比如你對事物的態度,你對事態發展的看法,你今後的打算等等,會從談話中流露出來,被你的對手所了解,從而制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戰勝你。而且,你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涉及到其他人。
 
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話由於地點不同、語氣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別人在傳話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加入他個人的主觀理解,等到你談的內容被談話對象聽到時,可能已經大相徑庭,勢必造成誤解、隔閡,進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處在不同的狀態下,講話時心情不同,話的內容也會不同,心情愉快的時候,看事看人也許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讚譽之詞可能會多;有時心情不愉快,講起話來不免會憤世嫉俗,講出許多過頭的話,招來很多麻煩。
 
喜時之言多失言,怒時之言多失禮。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禍從口出”的道理,所以才指出,對於開口說話一定要持謹慎態度。
 
管不住自己舌頭的人,不僅容易傷人,而且容易惹禍。慎言不是不說話,慎言是當說話時就說,不該說話時永遠不要說。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是沒有用的。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