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修之人,帶著一顆「凡心」入門修行學道,可知「道心」本不離凡心,只要離了凡心即無道可成也,這就契合佛家所言:煩惱即菩提。佛法不離世間覺,煩惱即是凡心,然而,凡人因有此凡心才能從此出發去精進而悟及此凡心是成就菩提的心,沒有此凡心那又用什麼去悟道?
人,不論此身是患或是貴,皆因心有善惡是非正邪之故。使身為正心所用,雖邪也正;用之邪心,雖正也邪。也就是縱有可貴之身,邪心用之,其身變邪,而縱有可患之身,正心用之,其身變正,而此「正」字乃「止」於「一」也,「一」者乃平等一視同仁之意,公正無私,不起分別,不分貴賤,也就是止於平等之處,用於平等公正,無偏無私之「一」處時,則無善惡,無是非,故得其正也。
人之心念行為,若止於「二」,用於「二」,則其善惡之別,心中有是非之人我,則不得其正,故當執中而用,見其真性,率「性」而行。
「性」字乃指「生」「小」之處,見性乃見其生小之處,而此「小」者乃是平等心,謙虛、包容之心,一視同仁之心,不起慢心,不生貢高心,故無人、我是非之心,此心乃出於無極無我之處,若有我就有人,就會有對立分別,因「我」字乃兩「戈」相向,是紛爭是非之源,故要生出真平等心,必從無我處下手,才是治本之道。
修行學道,道即在字裡行間,即在日常生活中,知從佈施捨離之心做起,使貪婪之心漸趨淡化,淡化物慾,終而不貪、不取、不執、不著,和諧清淨之無掛礙,也就是無所住於六根之身,使六根出六門,則焉有不和諧之理,若六根不清淨,心住於六根,任意使六根生根茁壯長大,終而長葉(業)結果,則其心就為業根網所困,不得自由沖出此非非之身。
只要其心不直,自己橫陳阻隔在六根六賊的魔掌中,隨六根輪迴種子流浪生死,若六根不淨,心中有人、我、是、非之比較,心有所住於此非非之身,這就好比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一般,有隨時爆炸之憂患。而六根乃因緣導火線,當遇境觸緣時,會因有我之故而使此身內六欲和身外七情內賊通外盜引發無明之火,此火就是循此緣此六根六門而入,終而引發六欲無始無明之慫失焚身,焚盡功德林。
是故,行修之人,今有心入門來學道修行,必須發出斷除六欲之願與無我、無執之心,才有回歸自性安寧、清淨之日。否則,所謂當境現前時,則「輕輕一撥火,爐內又生煙」。故而,聖者抱元守一,「一」者是儒家「忠」之體現,是平等的正心正念,是率性也。
儒家為何談「忠恕」為心法,此「忠」乃中其心,指盡己,而盡到極處則無我;而「恕」者,也就是平等推己及人之謂,所以孔夫子言「忠恕而已矣」,此意在教育學子,能抱持此天心日久,則真心出現,何患此非非之假身,更無虞此皮毛之無明慾火來襲,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如日月之明,如此何患不明心,不見性?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