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人云:「雖聖人,不能無人心,雖下愚,不至無道心」,此人心乃是欲念,而此道心是為理性,所以說:欲念和理性都是與生俱來的。


佛說:「人人都俱佛性,皆可成佛」。不過當欲念一擴張,就會淹沒了理性,相反的,當理性一發揚,就自然可使欲念於無形中消失,這也是人與獸之間的差別,也是善惡分別之處。


人,可為善,亦可為惡,其因在於理性的發揚如何而區隔,因此,為人須戒慎恐懼,持戒為策,讓欲念不興,知修道,以讓道心理性得以發光,此為社會向上的動力,


所以我們都應持以「寡欲念」,如何寡欲念,則在於「淡」;過於強求則欲念起而理性清,即是人心旺道心弱,則環境亂象叢生也。


而要如何揚理性明事理?則在於「靜」,當欲念之動起,先以「靜」來克制自己之衝動,用理性來分析所需之念,將那欲念從頭審視過一次之後,你會發覺自己的這些欲念並非所需,而讓念動慢慢的沉寂,此時亦即理性之發揚,


在「淡」與「靜」的修持工夫中,其實重要的關鍵則在於「敬」的持久而成,理性不受欲念所動,欲念反隨理性以行,此時只見理性,不見欲念,二心合為一體,使成為純一的道心。


孔夫子自稱「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可知欲是人人皆有之,然聖人之欲已非有「惡性的欲」,而是已與理性合而為一的「道心之欲」,所以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中規中矩,是不偏不移的理性、道心、佛性也。


常言:「反觀觀自性」,觀就是觀察事理,內省自己,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欲念與見解都是不斷的生滅,受此生滅而起紛擾,觀察事理以明欲之真正所需,明白事理才能理性處事,


人與人的相處,離不開善、惡二緣,然而,欲念強於理性,恐將是廣結惡緣;而當理性淹過欲念時,則是善緣之耕耘,能了解此一「欲念」與「理性」消長所衍生的結果之後,我們都應本著隨處養心,以磨練出我們的理性,否則,我們都會在「貪、嗔、痴」的心念中轉動受苦,


總而言之:繫緣(欲念)而修心(理性),將一切的場所都當作是修持的道場,心念、動靜,時時觀照,以明「理性」而達於聖人之境。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歡喜自在的~黎蘋 的頭像
    歡喜自在的~黎蘋

    黎蘋的甜橘藝術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