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定公問於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馭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定公色不悅,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顏回退,後三日,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於廄。”公聞之,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馭,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以知之?”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於使民,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馭也,升馬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願少進乎!”顏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
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公悅,遂以告孔子,孔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 ~~《孔子家語.顏回第十八》
有一次,魯定公饒有興致地問顏回道:“先生,您聽說過東野畢很擅長於駕馬吧?”
顏回答道:“擅長是很擅長,不過他的馬將來必會跑掉。”
魯定公聽了很不高興,東野畢擅長駕馬是眾所周知之事,可如今,顏回卻說他駕的馬必會跑掉,不知顏回是何用心。便對著旁邊的人說:“原來君子也會誣人啊!”
顏回聽後,並沒有辯白什麼,退了出去。
在顏回離開後三天,掌管畜牧的官員突然跑來報告魯定公說:“東野畢駕的馬不聽指喚,掙脫韁繩,車旁的兩匹馬拖著中間的兩匹馬,一起回到馬廄裏了。”
魯定公一聽,驚坐而起,急忙喚人派車將顏回召來。
顏回到後,魯定公便向顏回請教道:“前天,寡人問您東野畢擅長駕馬的事,先生您說,擅長是很擅長,但是他駕的馬必將跑掉。不知您是如何預先知道的呢?”
顏回起身答道:“臣是以政事推測出來的。以前的時候,舜帝善於使用民力,造父擅長使用馬力。舜帝不窮盡民力,造父不窮盡馬力,因此在舜王的那個時代,沒有避世隱居或是逃走的人,而造父手下,也沒有不聽指示逃離的馬。但現在東野畢在駕馬的時候,雖然騎著馬,拿著韁繩,姿態很端正,駕馬的緩急快慢,進退奔走,也很合適,只是當經歷險阻到達遠方之後,馬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卻仍然對馬責求不止,臣是從這裏推想到的。”
魯定公很讚賞地說道:“原來如此啊!果真如您所言。不過,先生您話中的含義很大,能不能再稍進一步說明呢?”
顏回說:“臣曾聽說過,當鳥被逼急時就要啄人,獸逼急了就用爪子亂抓,而人被逼得沒辦法時便要欺詐、叛亂,馬被逼過頭了自然就會逃奔。從古到今,沒有能使其手下處於極點,而自己沒有危險的啊!”
魯定公聽了顏回的話後很高興,感到非常受益,也很佩服顏回的智慧與德行,便將此事告訴了孔夫子,夫子聽後,微笑著說:“這就是顏回之所以為顏回了,都是這個樣子的啊,難道還值得讚許嗎?”
《東野畢駕馬》讀後感:
顏回觀東野畢駕馬,卻以舜王政事斷定有佚馬之後果,看似二者之間並無關聯,然而道理卻相同,那就是:過猶不及,物極則反。
舜王為聖王,不窮其民力,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沒有佚民。東野畢雖然很有一套馭馬的技術,但對馬卻無體諒之心,一味窮馬力而奔波,馬自然不堪忍受而奔逃,這就如後來的秦王朝繁政擾民、刑法嚴酷,弄得民不聊生、雞犬不寧,必然也就會遭致覆亡了。
過猶不及。生活中的我們也不難看到類似於“東野畢”的人,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因求子女成龍成鳳心切,孩子做完作業後,練完鋼琴又學畫,無視孩童的天真無邪,最後使孩子身心俱疲,不堪重負,反而懼怕學習;在工廠企業的生產運營中,也有領導上司追求效率,工人下屬加班加點,日夜操勞,不知體恤,最後也導致人才流失。《孟子》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古聖先賢的教誨,當為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的明鑒。
凡事如果以私心,做過了,必然會走向反面,得到不好的結果。古人推崇“中庸”之道,以利他之心待人待物,不偏不倚,就可做到恰到好處。若善於將此信念時時運用到生活中,便無往而不利,我們的人生必然也會幸福圓滿,這也就是聖賢人的智慧。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