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

講經之前我們大家一起抱拳,各稟丹誠,恭迎三寶。

一心奉請玉清聖境,大羅元始天尊。

一心奉請上清真境,大羅靈寶天尊。

一心奉請太清仙境,大羅道德天尊。

恭望大道天慈,鶴駕鸞輿,降臨法會。

各位今日大家有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是閻浮提世界的大事因緣。我在這裏講經,講哪一部經典呢?

貧道仗太上之慈光,秉天尊之慧力和大家談《道德真經》中的和諧智慧。仰啟神光加被弟子,願貧道今日所講能上契聖心,下幅凡情。

《道德真經》是玄門的祖經和聖典。是道祖運不倦的慈悲降授人間的一部真經,具有無上法力和不可思議的功德。

道祖法語玄微,在《道德真經》向我們開示了宇宙形成的過程。道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真經·四十二章》)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宇宙萬物都從大道演化而來,而萬物所具有特徵即有陰有陽,陰陽相互作用而達到和諧的狀態。因此,和諧是宇宙萬物自然存在狀態。

和諧如此重要,大道的特性之一也是“和”,道祖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所謂“和”,就是指事物對立統一而處於和諧狀態,“常”是自然規律。“知和曰常”是說明了事物對立統一處於和諧狀態,這是一種永恆的自然規律。道祖教人“知常曰明”,是說明了事物處於和諧狀態的這種永恆的自然規律,就具有了大智慧。為什麼道祖教人“知常”呢?因為“知常”了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會自覺的遵循其自然,如果“不知常,就會導致妄作凶”的惡果。那麼我們如何具體做到“知和”,“知常”呢?如何達到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呢?讓我們求法於道祖,在《道德真經》中我們都能求得最圓滿,最究竟的妙法。

構建和諧社會首先需要人自身的和諧,因為社會的和諧是需要人去構建的。如果人的自身都不和諧,不是身體有病,就是精神不健康,或者身心俱患,這樣是不能荷擔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的。

那麼我們如何做到自身和諧呢?道祖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博。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道德真經·五十五章》)在這段經文中,道祖向我們開示了一個身心和諧的人所達到的生命狀態。達到身心和諧狀態的人“物莫之傷”,其“德”如嬰兒般的純真質樸,柔弱不爭,自然無為,精全氣和,守柔處弱。所以,我們要做到自身和諧就得奉行道祖在經中給我們的垂訓,學習嬰兒的純真質樸,柔弱不爭,自然無為,精全氣和,使自己“復歸於嬰兒”。

那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喪失了原本的純和之體了呢,而失去自身和諧了呢?道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道德真經·十二章》)這段經文道祖告誡人們凡俗的“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難得之貨”,聾人雙耳,亂人心志,使人本來純和的身心失去了平衡。因此要回歸到身心和諧的狀態,道祖要求人們做到“為腹不為目”,即要節制貪欲,過一種簡單、平靜的生活,注重自己內在的品德修養,清心寡欲,一塵不染。

道祖在《道德真經》第四十六章又指出貪欲對人們的危害。道祖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段經文告誡我們:沒有什麼罪比恣情縱欲更大;沒有什麼禍害比不知足(所造成的)更大;沒有什麼災難比貪得無厭(所導致的)更大,如果能知足就是富有。因此我們只有抱住“見素抱樸”這個法寶,我們自身的和諧則不求自得了。

晉朝有個叫石崇的,為人貪婪奢侈,在荊州做官時靠搶劫江中遠來客商成了巨富。經常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比富,後來得罪趙王倫被收監,他以為最多不過是流放邊遠地區,等送到刑場才大夢方醒,說:“他們是想要我的家財。”押送他的人回答說:“你既然知道財多害命,何不早散家財呢?”石崇低下了頭。

有道是~~

山雀在深林築巢,所棲不過一枝;老鼠在河中飲水,所飲不過滿腹;人在萬丈高樓之中,所臥也不過一間。

請各位千萬要記住道祖的金言法語:“罪莫大於可欲”,這是我們的護身之符,降魔之杵。

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內容。那麼我們如何達到人與社會和諧呢?道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真經·八章》)道祖以“水”為喻“上善者”~具有利物、處下、不爭之品德,所謂“不爭”,指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是謂不爭;水“處眾人之所惡”(即處下)而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是謂不爭。道祖教人“不爭”,並非教人無動於衷無所作為,而是要法“道”自然不敢妄作。

水的“七善”中道祖教人,居於處下的地位,避高趨下,不計地位卑微。人的心態,保持心靜如潭水般的境界;與人交往,真誠友好,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說話誠實守信而不欺詐;執政,善於清正廉潔,奉公守法;處事,善於發揮能力而知圓行方。善於把握天機,順時應天而不安作。“不爭”是道的重要特性,而水“具備之,故言水“幾於道”也,因此效法水之不爭、處下、利物、柔弱的品德,力行水之“七善”則人與社會即可達到和諧。“上善若水”這是道祖所讚嘆的人生態度,也是道祖所鼓勵的處世的原則。

人和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確保天地自然界生態和諧,人類才能獲得長久平安。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化的飛速發展,給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帶來了很多重大問題,如森林樹木被大量砍伐後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許多珍貴物種面臨絕種,大氣臭氧層產生漏洞,自然災害增多,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瘋牛病,艾滋病等不治之症的出現,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那麼,偉大的道祖在《道德真經》中對自然界生態,因不和諧所產生的生態不平衡有什麼重要垂示呢?道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真經•二十五章》)從這段經文中道祖垂示我們“域中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但人並不是宇宙的主宰或統治者,人要效法大道的自然無為。如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達到“天人和諧”,就必須遵循“道法自然”這一重要法則,順應萬物自然生長變化的客觀規律,而不以人為的強制方式去改變它,去干涉它。因此道祖在《道德真經》第六十四章告誡我們“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戰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言而喻;道祖在《道德真經》中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道德真經•三十章》)

又言:“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道德真經•三十一章》)這兩段經文道祖洞觀戰爭對生靈所造成的塗炭,因此在經中宏宣和平之道,反對暴力、反對戰爭,崇尚和平。垂教人們要“去甚、去奢、去泰。”不要因為一時之利,去破壞自然間的生態和諧。並說:“知止可以不殆,不殆可以長久。”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有些是不能再生的。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之基礎和前提的自然資源,要善於利用,精心保護和珍惜,創造和形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想要達到這三方面的和諧,關鍵在於人類本身。只要我們真誠地照道祖所垂示的金言法語去做,則“和諧”就在我們身邊,倘能如此則善哉、善哉!

祈求慈悲偉大的道祖保佑:天人和諧,萬物生全;社會和諧、國泰民安;人心和諧,身心康泰。

下面我們來作迴向,請跟我念:

願以此功德 善及於一切

講經保平安 消災增福受

志心稱念: 太上道德天尊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