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PduE56u.OVvwhSoShZkqw.jpg  

 

孔蔑是孔子的侄子,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兩個人都做了縣令。
 
一次,孔子前往孔蔑那裏,當時正值春季農忙時節。

孔子在路上看到一些田地荒蕪,百姓站在田邊,樣子非常愁苦,

孔子問道:“為什麼不去耕種?”

百姓說:“因為半年之內沒有交足稅,按照規定受到不允許種地的處罰。”

孔子聽了很憂慮。
 
孔子見到孔蔑後問道:“自從你出仕以來,有何收獲?有何損失?”
 
孔蔑說:“沒有什麼收獲,卻有三樣損失。

君王讓人做的事情就像一層一層的衣服一樣那麼多,政務繁忙整日憂心忡忡,

哪兒有時間治學?

所以,雖然學習也不能夠領悟到什麼道理,這是第一個損失。

所得到的俸祿少的像粥裏的米粒一樣,

不能照顧到親戚,親友們日益疏遠,這是第二個損失。

公務急迫,很多事不能遵照禮節去做,

也沒有時間去探視病人,別人又不理解,這是第三個損失。”
 
孔子說:“我聽說,懂的為官之道的人,從‘仁愛’思想出發,明德慎罰。

用政令引導,用刑罰約束,

這樣做,民眾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

用德行來教化,用禮儀來約束,民眾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明理向善。

可使責罰的事情不發生啊!指導思想正確,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孔子又來到宓子賤那裏,看到當地物阜民豐,百姓誠實、有禮,

孔子問宓子賤:“自從你出仕以來,有何收獲?有何損失?”
 
宓子賤說:“沒有什麼損失,卻有三樣收獲。

無論做任何事情,即使處理繁冗的公務,都以聖賢之理為指導,

把它當作實踐真理的機會,這樣再學習道理就更加透徹明白,這是第一個收獲。

俸祿雖然少的像粥裏的米粒一樣,也分散給親戚一些,

因此親友關係更加密切,這是第二個收獲。

公事雖然緊迫,仍然不忘記遵守禮節,擠時間去慰問病人,

因此得到大家的支持,這是第三個收獲。”
 
他們寒暄問候的時候,城中傳來陣陣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

孔子笑著說:

“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看來百姓們都很和祥,你是怎樣做的?”
 
宓子賤回答:“您對我們講過‘君子學習道理就應該愛護他人’,

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

我以對待父親之禮對待老人,以對待子女的心腸看待孩子們;

減輕賦稅,幫助窮困的人;

招賢任能,對比我賢能的人,就恭敬的向他們請教治理的方法。”
 
孔子高興的讚嘆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

以仁德服人,以禮樂治世,遵守天命,百姓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助你。

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

可以說是繼承了堯舜啊,可以治理天下,又何況一個縣城呢?!”
 
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

一生實踐儒家倡導的“禮樂”之風和“匡時濟世”的理想,

使德入民心,史稱“鳴琴而治”。
 
受到同樣的教育,面對同樣的處境,

為什麼在孔蔑看來是損失的事情,而在宓子賤看來都是收獲呢?
 
一則是因為兩人學習的態度不同,

孔蔑學習歸學習,與生活實踐相脫離,因而無法領悟真理的真諦;

而宓子賤則把生活當作實踐真理的機會,進一步領會真理的內涵。
 
二則孔蔑為人處世從自我出發,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得失:

政務忙,俸祿少,友道缺。

宓子賤卻把政務忙當成實踐理論的機會,

俸祿少還想到親友因而密切了親友關係,

時間少還去慰問病人所以得到大家支持,

他以他人為己念,肯於付出,不計較個人得失,因而才能把損失變成收獲。
 
這樣看來為人處世,即使面對逆境,

是能夠堅持實踐真理,仁愛為懷,

還是執著自我,裹足不前,這是個思想境界問題。

正因為人生境界的不同,

才使一個人處世態度、思維與行為方式產生差異,最終導致結果的不同。

一切以善為念,正己化人,上合天理,下應民心,

如此才會道路越走越寬廣,前程越來越遠大、光明。

 

 

http://blog.xuite.net/specialmissyou/twblog/1348062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歡喜自在的~黎蘋 的頭像
    歡喜自在的~黎蘋

    黎蘋的甜橘藝術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