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眾生念念佛,
實相無相無執著,
真心流露顯自靈,
渡己渡人見彌陀。
修行者可以體認到眾生與佛本無分別,明白在不執著有「眾生可渡」的幻相,
但若因而停止於「空」境,不起菩提慈心,則修道之路恐又流於魔道也。
因此,行修道之途者應體悟到「眾生有道可得,有佛可成」之相是幻,
必須入世而行,廣宣「眾生有道可得,有佛可成」之理,
以方便法引領眾生進入修行大道,方是圓滿修行之法,
否則,一旦執取「不著一切相」之相,
加以分別先後天之修行而自視清高,這可就背道而行矣,
故修行中人,要有氣量,要有慈悲,
儘管你我修行因緣的不同,還須以「念念眾生念念佛」為念,
去門戶之見,令人生道心,
引導他深入接觸自己那如如存在的佛性,是為真正修行者。
傲慢是修行者的魔考,若他人有所覺悟,應為他歡喜,
但不可因為他人有所成就,就認為是因「我的功勞,我的幫助」所致,
這可是著了「我相」,與「念念眾生念念佛」的無我精神是相違背的。
所謂渡眾生,乃是眾生自渡也,
一切的助緣,都只是一道引導的燈光,成就與否都得靠自己,
所以當有所幫助於他人而付出的一份心力時,心靈上依舊是「無事」的,
這樣一來,才不會執著於昨日的成就,明日的道果,
而能夠把心放在此刻如如中,如是以眾生為念,為他人利益著想。
有時候,聽人訴苦,別人的煩惱通過你流入大道,
而大道的光明經由你而注入他的心,這也是一項修道之功夫,
他人訴過苦後,心靈會自然輕鬆,
而你聽其煩惱訴苦後,要能不執著,這樣才不會承受不必要的煩惱,
讓大道泉流洗滌業障,
那訴苦者和聽苦者都能蒙道光照耀,大家都心生歡喜,菩提人也。
菩提慈心是:「怎樣說,才能夠喚醒人心?」
久而久之,你的心靈得以昇華,
以慈悲眾生為念,則所說的法語,就能打開聽者之心,讓聽者充滿法喜,
因此,
一切修行渡眾,盡是慈心的自然流露,念念眾生念念佛,便是慈心的流轉,
即是修道之昇華,在悟境上已臻「無心無事無為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