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寧病房的設備與其他病房不一樣的一個特色是彌留室,當病人過世之後,在殯葬業者接手處理之前,會暫時移到這裡來,提供家屬一些時間和空間,可以和病人告別,中心的彌留室靠近二樓的樓梯口,所以上下樓經過那裡的時候,就會知道病房這一天有沒有人過世。

今天不一樣,從另一頭辦公室門口,就可以隱約聽到家屬的哭聲此起彼落,其中還間雜著呼喊「阿嬤,阿嬤,你怎麼會離開我們!」經過彌留室的玻璃大門,家屬三三兩兩地站在裡面,錯身而過還有好幾位一身素服急急忙忙上來,我想:「原來老阿嬤有這麼多的子孫!」那是我們病房的病人,住了兩個多禮拜的時間,雖然病情不好,床邊卻冷冷清清,不見家屬,每次去探訪只看到外籍看護睜著大眼一臉無辜地坐在陪客椅上,三班的小姐也都這麼說,儘管家屬聚集的哭聲哀戚,之前探訪阿嬤的回憶一一浮上來,我心裡充滿疑惑:「難道人死之後比活著的時候來得更需要探訪嗎?」

有時候和醫師一起查房,會聽到這樣的問題:「醫師,請問我媽還有多少時間?哥哥住在國外,想知道什麼時間請假回來比較好,他要見媽媽最後一面。」最後一面?最後一次見面一定要等到病人垂危的時候嗎?等到最後一刻,大老遠的回來又是為了什麼?為病人嗎?神志已經不清楚了;為家屬自己的孝心嗎?這個時候又能夠為病人做些什麼;還是為了讓鄉親看看這個兒子在辛苦栽培他的老母親過世前還趕回來看她?像是戲裡面常見的那一幕,在眾人圍觀之下,風塵僕僕的兒子撲倒在媽媽的床前放聲大哭,看的人無不感動垂淚,達到整齣戲的高潮,萬一人算不如天算,還要求醫療團隊必須留著病人的一口氣等待家屬來到,強心針、升壓劑,要不是在安寧病房,可能連電擊、插管一起來,讓病人多受了折磨和痛苦,只為了配合這個遠地的家屬演這齣戲,經常讓從頭到尾在旁照顧的醫療團隊更加的困惑:「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麼?」

台灣人說孝順,講西方人個人主義當家,家庭觀念薄弱,把年老的父母都送到安養院去,然而經濟的發展讓台灣的生活型態越來越像西方的模式,骨子裡已經工業化、都市化和速食化,可只剩下表皮是所謂的傳統中國文化,台灣人的價值觀正在改變,究竟什樣的事值得一個人花時間去追尋,權力、金錢、名聲、子女、成就、快樂,這個排行已經和過去傳統社會不一樣,當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面沒有辦法通通一把抓的時候,孰輕孰重?我想該面對的是,嘴巴能不能像心裡一樣,承認這個變化,認真地來思考該如何調整我們的做法,總不能一方面嘲笑西方人不孝順,另一方面說自己不一樣的同時卻做出一模一樣,甚至更糟糕的事!

長大成人的兒女離開家,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業,承擔下一代的家庭責任,面對年老的父母生病,無法隨侍在側,是有很多的不得已,遇到有些子女為了照顧生病的父母,把工作或者養家的責任暫時卸下來,全心地照顧,我心裏只有敬佩他們的勇氣和決定,也讓我不斷地問自己,哪一天遇到這樣的情形,我會怎麼做?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歡喜自在的~黎蘋 的頭像
    歡喜自在的~黎蘋

    黎蘋的甜橘藝術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