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聞諸多修行者言及「平常心」,觀之行為,此言用於勸他人陷於逆境時,似乎都會輕鬆且自然的從口中出,但當逆境顯於己身時,卻又是舉手無措,心亂如麻,方寸浮動不安,那句勸人以「平常心」面對的話在己身已不知去向,這就是凡夫心而非修行証悟者。一個人在那七情六慾翻攪,千軍萬馬之中,真能保持「平常心」的定力,那才是真修行,「平常心」不是用於勸人的工具,而是要自己真能去體驗也。

人之念動,萬境隨起,苦之而生,禪坐之人,常誤為「一念不起」的境界,就是空性之顯現,甚至妄引壇經「不思善、不思惡」之說就以為一念不起之下的直觀相就是空性本體,事實上此種直觀只是空性的一部份面貌而已。在壇經中如是云:「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即不著凡夫俗情)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由此觀之,六祖所謂之「無念」並非一念不起之「不思善、不思惡」之境界,所謂真正之「無念」是指「不生凡夫俗情,真正看開放下,不住有無,心靈深處實證無所得之境也。」這才是真正的「無念」。此篇闡述「無念」,除了給修者正知正見之外,亦為世俗中諸多善知識者遠離文字障,無論是平常心亦或無念心,都要破除情見,證平等性。

證平等性智後,方知「萬有一味」,不管是有形的世間萬有,無形的我執、妄想或禪定,全皆平等一味沒有差別,即身即心即靜即真如。有言:「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這正與慧能大師「不思善、不思惡」相契合,動靜二相都是真如法身,但盼一切有緣修者用心領悟,真正進入動靜皆得解脫境也。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