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八德中的義。即是恩義。恩義有兩個含義。

一是知恩報恩之心。這是一種能覺能知之心。就是人家給了你一定的幫助。這是恩。你能夠在別人需要你幫助,你又有能力幫助的基礎上幫助人。這就叫做義。先恩後義。這恩義是建立在施恩與報恩之間的關係的。在人生中,它常存于父母子女之間、師徒之間、朋友之間。儒家強調和義。主要還不是在于要受恩者回報多少,回報什麼。主要是在于這是人性範圍中的一種德行。這是一種人性。做人不要失去了人性。我國古代,把缺德,也就是嚴重缺乏人性之人,是有說成爲畜生不如的。這句話是有深意的。

其二就是仁義。仁,就是你事先沒幫助我,沒有給我道益,甚至我們從來就不認識,不曾見過面。但是,我願意幫助你,願意成爲你的一位施恩者,實惠者。而且永遠都願意幫你,永遠地給你益惠。這就是仁。爲什麼仁會是這麼樣的呢。沒有什麼原因。就是一種爲人民服務之心。一種善于助人之性。這種心性已是仁,也是義。同時,這種仁,往往能夠感得受恩者的回報之義。(這叫大義。國人說婉轉一點,叫仁義。),從而成就另一種意義上的仁義。

這種道理在我國古往近今是很多的。如歷史上爲人民作出有益的傑出貢獻的人。人民乃至世代的人民都記念他。感其恩德。樹立榜樣。也如一些近代的大企業家,掙著錢了,大做公益,大行布施之道。這也可謂大仁大義之道了。孔子說:“仁者愛人。”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在佛教來說,這個仁義,就是大慈大悲。大願大行。大智大勇。這即是義。即是道義。恩義與仁義。一般而言,人要先能有恩義,才能有仁義。因爲,恩義是小義,仁義是大義。若連小義都沒有,哪來大義啊。

不要認爲義,就是小說中的那些綠林好漢,江湖仇殺的義氣交往。對儒家和佛家而言。這種仇殺之義都不是正確的義。是一種錯誤的義氣。有話說,怨家宜解不宜結。怨怨相報何時了。這是智者的祥和安忍之言。所以仇殺之義,非儒家之義。

古語又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要認爲這只是說說而已,吹牛皮,說空話。天下就沒有這樣的傻瓜。受人一滴水,那麼些的恩,就要湧泉相報。不可能。那不是虧大本了。不是要把人家給榨乾嗎。不是這樣的。其意思是指,即使你只和我結了一點的善緣,我也願意永遠地成為你的施恩者。

首先,證明了這個人有善良的實力。一個人有好的實際能力,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這也體現了一種高義。一種大義。一種無我相的精神。所謂的義薄雲天。卻是高義。就是清明天空啊,都給烏雲給遮蓋住了。可因你的道義啊,把遮蓋的烏雲給化除了。這叫義薄雲天。大仁大義。如,救濟災民。把災民的生命從死神手中拉回來,把病苦累累,失去和物需的災民,給予無償的醫治,和物需,和精神上的安慰。這都是義薄雲天。儒家的仁義之道。人性中的一部分。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