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能夠過日子就好吧,能夠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很重要。”確實,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隔千年,物是人非。然而默誦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淨心靈。遙想諸葛孔明當年在草廬之中,必定經常久久地默對這一句話,領會著人生的真諦。
寧靜,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每個人都要在忙忙碌碌中馬不停蹄地追趕,追趕心中的夢想,追趕那人生的目標。就像一位旅人,補充了袋子裏所缺的東西之後,又開始了新的旅程。然而,生命中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絢爛,還有它的平和,生命的動人不僅僅在於它的激情,還有它的平靜。當人生得意與失意時,當人生快樂與痛苦時,請給自己找一片寧靜的天空,它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淡泊,是一種人生的智慧。“看窗外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空雲卷雲舒,去留無意”.這一幅對聯,是明朝陳眉公《幽窗小記》裏面著名的一句,意思說的是: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的應有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的平和心境,這樣的淡泊自然,誰都可以擁有的境界,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到。
現代人大多生活得很累,不堪負重,很是納悶。在社會不斷的進步中,人的負荷越來越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這個或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人類與自然日益分離,陷於世俗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追逐名利、物欲,受金錢的誘惑,受權利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真,一旦所望難以成功,就會失落、失意、失志、失望......
淡泊寧靜之中,是和諧積極的心態,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當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所希望的,所嚮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種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們的前方,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
淡泊寧靜之中,是心靈昇華和堅定,心中寧靜,靜能致遠,當世俗的紛繁複雜接踵而來,我們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而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得而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恆。
實實在在的生活,安守自己的本份,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平凡中尋快樂。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寫一句詩,書一行字,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在淡泊寧靜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得到充實、輕鬆、達觀的人生,眼前的混沌也會明晰。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