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儒家是先秦諸子之一,其特點是以傳經的方式傳道。所謂“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六經”或“六藝”;所謂“道”,孔子孟子所弘揚的華夏文明之傳統價值,其核心是“仁義”。東漢史學家班固總結先秦諸子學術,即謂:“儒家者流‧‧‧遊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
 
上下兩千年,我國社會千變萬化,儒家學者也與時俱進,揚棄舊說,融匯新知,各抒己意,流派紛呈,但萬變不離其宗:仁義。“仁義”是歷代儒家都認同的“普世價值”。
 
“仁”與“義”,原來是兩個概念:仁者,人也,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為禽獸;義者,宜也,人應該怎樣為人才符合情理。孟子始將“仁義”並稱,以概括儒家的核心價值。他拜謁魏國梁惠王,惠王問:“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高見可以利吾國?”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義而已。”惠王問的是“利”,孟子卻跟人家講“仁義”,好像驢唇不對馬嘴。其實,這正是孟子超越流俗的遠見卓識。
 
孟子所處的時代,七國爭雄,互相攻伐,戰爭連年,不是“中國內戰”,而是“世界大戰”。各國的發展主題,就是富國強兵,開疆擴土。這也是梁惠王所關心的“利”,但對普通百姓能有什麼好處呢?無非是賦稅更重,死人更多。孟子則主張:“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人民至上,而非國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所以他反對戰爭,說“春秋無義戰”,說“不嗜殺人者能定天下”。
 
他勸君王施行“仁義之政”: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然後好好辦一些學校,教以孝悌之義,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長。如果能這樣,天下的知識分子都想到貴國來發揮聰明才智,農民都想來貴國耕田種地,商家都想來貴國做生意,各國痛恨本國君王的人都想到貴國來尋求正義。仁者無敵,自然而然就令天下歸服了。用今天的話說:和平崛起。
 
這在“以攻伐為賢”的各國君王看來,當然是書生之見,太不切實際,如《史記》說:“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事實上,不僅春秋戰國,而且秦漢以後的改朝換代,都是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歷史,用魯迅的文學比喻:吃人的歷史。正因為如此,“仁義”才成為歷代儒家不懈的追求,將其視為超越國家存亡的“普世價值”。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縱觀古今歷史,說:“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所謂“亡國”,不過是改朝換代,皇帝變了,百姓依舊是百姓;所謂“亡天下”,卻是“仁義阻塞”,也就是道德淪喪,價值崩潰,你吃我,我吃你,互相坑害,互相殘殺。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保護“普世價值”不致被顛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份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是由顧炎武這段文字演變而來。但顧氏原意,“天下興亡”不是“國家興亡”,而是指儒家普世價值“仁義”的存廢。當一個社會公然毀仁棄義,理直氣壯地崇尚強權,赤裸裸地推崇暴政,這個社會就是亂世,用顧炎武的話說:“亡天下”。這不是預言,而是並不遙遠的歷史,如古人云:“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歡喜自在的~黎蘋 的頭像
    歡喜自在的~黎蘋

    黎蘋的甜橘藝術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