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樹為桑科榕屬植物,樹幹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國內分佈於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菩提樹可用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菩提樹也是台灣花蓮的縣樹。

菩提樹有許多別名:沙羅雙樹、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黃桷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與佛教淵源頗深。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

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菩提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以作為藥材入藥。

菩提樹樹幹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藥,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

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籤,可防蟲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製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一棵位於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聖菩提樹種植於公元前288年,據說源自釋迦牟尼在下面覺悟的那棵菩提樹,是目前有確定年齡的最古老的人工種植的被子植物。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台灣花蓮的縣樹。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據《大唐西域記》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異花隨跡,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捨,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為此,信眾們常常帶著鮮花等物品來供養佛陀。

佛陀常常外出說法,信眾有時遇不上世尊,他們很掃興。後來阿難陀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正佛果。”

留學佛子釋本性說:“佛門中,菩提樹是聖樹。因為,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流傳至今”。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