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不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執著於過去和經驗的人,自信於自己的執著,其不謙虛是因為信念上的盲點,認為自己能洞察世事,認為一切如自己預料的在運轉,其實在無常的現象界裡,世事本難料,又怎能如己所見、所認知的規律在運作呢!
在自認為是的心態作祟之下的迷失,就如同人們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在第二秒就能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是完全對的,心態如此,如何放下?
謙虛是一種無上的智慧,可以排除雜物,保持心中清淨,空出更多空間去容納,把更多的盲點變成已知,所以孔子說:「好學近乎知」,謙虛是看清自己的不足,在中庸篇中如是說:「遠必自邇,登高自卑」,靠著不斷的學習,增長智慧。
因此,我們活在這互相依存的人群世事中,就不能過於執著自己的看法與認知,才能讓自己學得更多,看得更清楚。
唐太宗曾經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能在歷史上留下「一代明君」的讚譽,是因為他開明聰睿,從善如流。
古代的君主能夠「以人為鏡」,今天,我們都是平凡之輩更應該用別人來做自己的鏡子,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戰國時代的韓非子就說:「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人的長處是對身邊的事情和人能夠洞察入微,對別人的行為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卻唯獨難以看見自己的容貌和心態,所以必須以銅為鏡以正衣冠,以人為鏡知得失。
今天,我們要如明君的智慧,要圓融人生,也就必須能懂得從善如流,要有接納、包容的胸襟,這無論是人與人日常上的互動亦或在修身煉性上,都是必修的課題,否則修煉到最後事事自以為是,傲慢、貢高的心態產生之後,就是魔長道消的下場。
我們所依存的這個世界本是現象界,「表象」與「事實」存在著差距,但人只有兩個眼睛,眼睛所能見到的範圍是極有限的,眼睛看到的總是某一刻或是某一個時段的現象,然而現象本無常,變化難料,可是我們往往將所見所聞的當成是事實真相,將某一瞬間的現象凝固成為永恆不變的事實,烙印在腦海中,然後以此作為信念,去推斷和觀察世上的其他事物。
當我們的眼睛與心戴上了有色眼鏡,看到的一定是眼鏡下的世界,卻自認為看得很透,其實也只是看到了表象,看到了自己想要看的東西,這就是世人的迷失,誤假為真。
世事是不斷的在演變,在這無常變遷之下的一切事物是持續在發展的,生活於這樣的環境中的我們,沒有理由執著,應該有謙虛的智慧,唯有謙虛才能撥開信念上的迷霧,清晰的看到事實,認識自己。
反躬自省才能有謙虛的動力,也才能做到隨時放空自己,隨處把自己歸零,如此,圓滿自在的人生就從此而得。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