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小父母總吵架,
吵起架來不管不顧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很容易沒有安全感。
當父母專注於吵架時,孩子處於無人關注和問津的境地,
這會讓他們感覺他們很不重要,很不可愛。
尤其是一些父母吵架時,
還不自覺地總拿孩子來說事時,孩子會自然地解讀成他們自己真沒用,
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要是沒有他們爸媽就不會吵架了,他們就會好了。
否定自己,不自信的心理模式便開始形成了。
二、父母比較強勢,
對孩子要求比較苛刻嚴格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很容易沒有安全感。
凡事都是爸媽說的對、想得更周到,這會讓孩子一點點喪失自信心的。
孩子從來沒有對的時候,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
總會受到爸媽的調教、教誨,最後的成功也會是爸媽的功勞。
於是將來有一天,孩子需要自己決定事情的時候,
他們會非常忐忑,沒有主見,前怕狼後怕虎。
三、孩子很小的時候,
沒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與人親密相處的經驗。
他們既渴望父母的愛,
也很想去愛自己的父母,但是他們不會,總是做不好甚至事與願違。
因此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孩子,最好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
此外,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攥手裏,含在嘴裏。
幾乎不給孩子,任何自由、自己空間的家庭出來的孩子,
在離開父母的庇護下,也會表現出非常非常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的。
世上只有爸媽好,他們離不開爸媽,找種種理由不願意離開父母半步。
一些剩男剩女他們恐婚的,其實是害怕離開自己的爸媽。
總之,缺少安全感,希望加強和提高安全感和自信心,這是心理方面的問題。
先對這些問題有初步認識,再深入找出實質根源,然後針對根源去解析和調整,
逐漸打破那些已有的消極思維模式,逐漸讓自己思想和行為統一,
逐步去實踐和證明,去慢慢習慣收集積極正面的信息,
這是改變狀態的基本途徑。
心理問題用心理問題的解決方式,
比如做一個中長期的心理咨詢,是最好不過的。
有些人希望、指望看些書,看些文章來提高自己和改變自己,
應該說這個想法不錯,最終是否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有些人應該是可以的,但無論如何這個過程恐怕要更漫長。
不用老師教,自學也是可以讓自己成才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帶著這種心理問題,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
這種攜帶的時間越短越好,越有利於他們儘早開始快樂人生,
最好不要讓這種惡性循環的模式成立,不要讓自己再錯過更多。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1416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