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慈悲傳真理,
佛法聖道莫分離,
參敬虔誠志不移,
自証菩提波羅密。
何謂之「觀想修行」之道?
觀想可分為主觀、客觀、直觀與絕觀四種,
主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念動與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
這種行為在於處事上易生偏頗與對立、衝突,但在修行上有時也還須有些主觀,
如懺悔、布施、持戒、除惡生善‧‧‧‧‧‧等,都須由自我中心的主觀立場開始。
客觀是以對象為立場的,世人對於境物看法不一時,總認為自己的立場很客觀,
但客觀其實並無法擺脫既有自我的觀點在其中,
其實在少數人的主觀,多數人的盲從,而成了所謂的客觀,
世間是沒有真正客觀的,
只是一個主觀產生然後應用各種方法去形成多數人的認知而已,
但在修行上就有此客觀條件,觀身受心法,是相當客觀的,
既能觀的心,亦有觀的境,賓主歷然,各為客觀。
直觀,是一種不給予說明判斷的,當境相出現時,
沒有將自己的習慣、經驗、常識擺進去而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判斷,
在頭腦中只須朗朗觀照,不用思索推想,便是直觀,
直觀與直覺是不同的,
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往往掺雜有主觀的習性、常識的成見,
是一種直覺的反應,所以直觀與直覺是不同的。
絕觀,又稱之為中觀,
是超越於主觀、客觀,不執左右,也不執中間,稱之為中觀,
這是自在應用的一種智慧能力,修行中,人之常識、認知、經驗是需要的,
因為那是工具,但不可執著,是一種無我的智慧,以多了解、多互動、多溝通,
然後以各是其是,各得其所的方式抉擇、判斷,這就是中觀,
因為這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絕相對、斷相待,所以又名為絕觀。
般若是無我的智慧,
不以自我偏好為立場,不以個人專業為立場來看所有的人、事、物,
而是無私、無我的態度,用無私、無我的態度來成長慈悲及智慧,
然而,不可把「無我」認為「斷我」,是要以智慧的我來處理一切境物,
要以慈悲的我來救渡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般若的修行。
http://blog.xuite.net/specialmissyou/twblog/13480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