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進了佛堂,每個人都能很主動的放下身段,不分身份或地位,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幫忙互相鼓勵,呈現一片祥和的大家庭,然而,有多少人能將這顆柔軟心,無分別的心帶進佛堂外的生活呢?


當後腳根離開了佛堂,那顆計較、爭奪、怨怒的心馬上又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起舞。


多少人在蒲團上打坐時,顯得是那麼自在平穩,但當離座下了蒲團,那顆心又開始動個不停了。


想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如如不動心是相當不容易;平時,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時,心就會隨著外境而動,一切的喜怒哀樂,都讓我們無法平靜,生活受其干擾而不自在,這都是我們受制於心動而起之執相,


因此,我們應在平常生活中練習不動情緒,就如同坐在蒲團上的平靜,如果心不動,那與人互動中就不會掉入情緒用事,就會更順利圓滿了。


無論是風動的現象或是心動的情緒起伏,都是因我們無法了解到這一切皆是幻相的道理,何謂真正的不動?


在「顯宗記」中就提到「如如不動,動用無窮」,當中所謂的「如如不動」是告訴我們「不動」就是心離了分別和期望,當分別、期望不見了,自然能呈現我們本來的覺性,這就是「如如不動」,


如同我們在打坐時,一心期待心不動的安定感,但當生起這種期待時,心就愈會生起著急波動,有了波動反而無法讓心平靜下來。


「圓覺經」裡提到:幻身、幻心滅了之後,「非幻不滅」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不動。


所以,凡事不要刻意把心放在動作、感覺上,只要能斷分別,滅虛妄,自然就能練就如如不動。


其實,人與人之互動,或是如如不動的修練都應從因果的觀點來體認,試想:如果因不和諧的心態面對,卻希望得到和諧的氣氛,是否可能呢?


因為自己的心生了波動,這時環境亦隨之引發起波,人與人自然不能平穩不能和諧,這正是因果對待。


又如當在斥責別人時,自己的心是激動的,是處在不安靜的環境中,這種結果即使對方因此表面上有了些許的改變,但內心仍是不平的,因為對方被你那種不友善的磁波所干擾而起波動。


如果我們期待和諧,自己本身的心應該要先平靜下來,情緒是最容易破壞和諧的,所以在人、我對待中,應該營造平靜的心,因為平靜的心會散發出平靜的氣息,這樣才能創造出和諧圓滿的氣氛。


與人互動,不以對錯去分別,而是要讓自己的心不動,能以自己的「如如不動」引發他人的「如如不動」,才能「動用無窮」,共創一個光明、和諧的生活空間。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