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修之人,修行之可貴處,即在境相現前時,能超脫凡情與俗念,拂逆困厄不變道心,常持以佛菩薩的慈悲為慈悲,以佛菩薩的智慧為智慧,以佛菩薩的願力為願力,有此體認方能以佛菩薩相應感通。修者,世間一切皆為有情,不以有所住(我執)之心來面對,方可脫離境物之牽絆與心境起伏變化。

雖然常聞「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認知與見解,若不能親身體證到那個境界,那這些認知與見解也只是人人能懂的知識或理論而已,對於修行還是無有幫助,之所以如此之說,是因問題就在於無法讓知識上的累積消化,讓自己融入妙意與法理,既不能融入,就無法把「道」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是不能知行合一。

有此之故,雖行之於修行路上,但精神極易出軌,言行舉止不由自主的背道。所以,今天行修之人學道,必須深入探討,把累積的見解、體悟加以內化,是為智慧的成就,也才有助於修行。大家要有認知:佛學是不等同於學佛,佛學是一種理論,而學佛是要去親自體証佛學的,學佛是要淨化內在,達到人格昇華,這樣的目標,一定要靠學而內化,知行合一的驗証已知的佛學。

行修之人,知識通達,或僅研究經論的人,如無修證工夫,可能懂了滿腹經論,思想、邏輯和推理也非常發達,引經據典,舌燦蓮花,但一遇境相現前,心卻為境轉,根本無法將自己所學、所知的佛法妙意派上用場。由此可知,懂得很多理論、經典、知識,或許可以暢談無礙,如果不經消化,便不具任何作用與效益,更何況是想了脫生死的人生大事。

今天藉此來提醒有心修行的緣者,學佛務必老實修行,效法佛菩薩的行誼,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悲智願行,不尚空談,著重於行願與修証,專注於體悟大道,力行大道,體證大道,因為知一丈,不如行一尺,菩薩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是為「行」的明證。

「信、願、行」就是修道學佛的不二法門。無願,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言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徒有其名而已。行修之人,真理俱有普遍性、必然性、本來性,因此,印證真理,體証佛法妙意,是不拘時、地、空的,唯有將學佛的知識融會貫通來實現於生活之中,才能蒙受法益,讓生活得到清涼,否則,天天說修行,仍是天天受苦惱來困惑。

舊疾未除,又罹新病,不僅無法免去修行上的障礙,還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阻力與憂愁,只要有「信、願、行」的決心,修行路上一定有所成就與感通。「道」雖然就在舉手投足之間,不用心去領悟、觀照,修行再久,亦是隨著境轉的一凡夫,不知何時才能解脫娑婆輪迴?修者要好好悟之。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