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字子輿,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他的父親曾皙是孔門弟子,追隨孔子多年。曾參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孔子認為他能通孝道,所以收他為徒。後來他果然寫了一部《孝經》。曾參入門較晚,後來以授徒、種田為業,生平事蹟較少流傳。

做人的根本

曾子說: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已至而呼天。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

曾子認為,“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已至而呼天”。不應該跟關係親近的人很疏遠,卻跟關係疏遠的人很親近;不應該自己不好卻埋怨別人;不應該等到刑罰上身的時候再來呼天搶地。他的意思是:做人要求其根本。什麼是根本呢?跟身邊人搞好關係就是根本;管好自己就是根本;遵紀守法就是根本。

曾子說:“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跟親近的人搞不好關係,卻去設法交結關係疏遠的人,不是捨近求遠嗎?

所謂親近與疏遠,一般是以自己為原點,由關係遠近來衡量親疏。大致上,父母兄弟妻兒是最親近的,其次是親戚朋友,再次是上司、同事、下屬,再次鄰居、同鄉,再次是一般人。按曾子的觀點,搞關係應該從近到遠,而不是從遠到近。如果跟親近的人搞不好關係,說明做人沒有做到位。為什麼呢?人與人存在共性,往往是,一個招人喜歡的人,大家都喜歡他;一個讓人討厭的人,大家都討厭他。跟親近的人有一定感情基礎,比較容易搞好關係,如果關係不好,說明不善於搞好關係,又怎麼可能跟關係疏遠的人搞好關係呢?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有些人很善於跟人打交道,但他們對親近的人很冷淡,卻跟“外人”關係融洽。因為跟親近的人打交道無利可圖,卻能從“外人”那裏撈到好處。這大概屬於小人一類。小人唯利是圖,總是把感情投向回報豐厚的地方。由於他們長袖善舞,巧於打點,很容易被誤認為好人,只有智慧才能識別他們的伎倆。

春秋時,齊桓公喜愛美婦,豎刁為了接近齊桓公,竟引刀自宮,替齊桓公管理後宮,並物色到了不少美女。齊桓公認為他忠心耿耿,很信任他。

易牙是個出色的廚師,有一次,齊桓公開玩笑說:“我什麼山珍海味都吃過,就是沒有吃過人肉!”易牙就將自己的小兒子殺了,做成美味獻給齊桓公。齊桓公極為感動,將他視為頭號功臣。

衛國的公子方在齊國做官十五年,從未回過家。連父親死了也沒有回去祭拜。齊桓公誇他是難得的忠臣。

管仲重病垂危時,齊桓公去探望他,問:“您如果棄我而去,豎刁可以執政嗎?”

管仲答道:“不可以!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怎麼會愛惜您呢?”

齊桓公又問:“易牙可以嗎?”

管仲答道:“易牙對自己的兒子都能狠得下心腸,對您還有什麼狠不下心的?”

齊桓公又問:“衛公子方如何?”

管仲答道:“衛公子方對自己的父親都不忠心,怎麼會忠於您呢?這三個人似忠實奸,您如果任用他們,將來一定會成為諸侯的笑柄。”

齊桓公覺得有道理。管仲死後,他將這三個人全趕走了。可是過了三年,他又將他們重新招回來,予以重用。

後來,齊桓公病重,豎刁、易牙作亂,緊閉宮門,禁止別人給齊桓公送飯送藥,衛公子方不管齊桓公的死活,只顧自己逃走了。於是,齊桓公活活餓死了。死了六十天,身上的蛆蟲爬到門外,也沒有人替他收屍。

豎刁、易牙、衛公子方都是“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的人,歸根結底,他們除了愛惜自己,對誰都不親。這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特別留心防範的小人。

曾子說:“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自己不好卻埋怨別人,不是反本求末嗎?在這裏,“不善而怨人”二字,含意很深。從淺層次理解,是品行不夠好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的意思。打個比方,我自己很小氣,卻埋怨別人對我不大方;我自己不講信用,卻埋怨別人不相信我;我自己能力有限,卻埋怨別人不重用我;我自己孤高自傲,卻埋怨別人不喜歡我,諸如此類,都是捨本求末的行為。

從較深的層次來講,“不善而怨人”,還有自己處境不好、事業不利、生活不順,卻抱怨別人不尊重自己、親近自己、喜歡自己。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別人對我們的態度,經常由我們的成敗來決定,人情如天氣,時冷時暖。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努力去追求成功,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愛。如果不能成功,也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夠好,或者時運不濟,用不著抱怨“人情似紙張張薄”。這種抱怨也是捨本求末的行為,對自己毫無益處,也搞壞了別人的心情。所以,當事業、生活不順利時,明智的做法是默默承受一切,努力改善一切,用不著怨天尤人。

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是一位天下聞名的大賢士,受到國君寵愛,被封為相國。各地有才能的人紛紛來投奔他,謀求一只飯碗。不料,國王對田文起了疑心,撤掉了他的職務。無奈,田文只好離開國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幾千個平時口口聲聲仰慕他、願意終生追隨他的食客,一下子走得沒影了,只有馮諼願意繼續跟著他。

後來,在馮諼的策劃下,國君對田文重新產生了信任,讓他官復原職,尊榮更勝從前。那些棄他而去的食客,又想重新回來。田文聽說這件事,恨恨地對馮諼說:“他們當初棄我而去,現在還有臉回來?誰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將唾沫吐在他臉上!”

馮諼不以為然地說:“事物有它必然的規律,事情有它本來的道理,您何必生氣呢?富貴了,賓客自然多;貧賤了,賓客自然少,這是事情本來的道理。您一定見過菜市場的情景吧?早上,人們爭先恐後擠進去,因為裏面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傍晚,人們甩開大步走過去,不會多看一眼,因為裏面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爭先恐後來投奔您,是因為您這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後來他們離開您,是因為您這兒已經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裏的怨意頓消。後來,那些食客陸續前來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們,毫無芥蒂。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愛一個人,是因為他有你需要的東西~容貌、財富、權勢、品德...最好他什麼都有,能滿足你的一切需求。假如那個人什麼都沒有,你可能恨不得從未見過他。你從自身需要出發對別人作取捨,當然不應該反對別人從自身需要出發對你作取捨。無論別人喜歡你還是討厭你,都是你自己的原因,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想通了這個問題,就不會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那麼反感了。

曾子說:“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這句話很好理解,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等到刑法加身再來懊悔,不是太晚了嗎?如果害怕受到懲罰,唯一可靠的做法是遵紀守法。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是世上仍然有不少“刑已至而呼天”的蠢人。

人都是癡愚的,被欲望拴住了,就像一頭牛被長繩拴住了鼻子,掙不脫也不想掙脫。除非到了夢醒那天,才會有所覺悟。而學習的最大價值就是破除癡愚,聰明地駕馭自己欲望,以獲得心靈的大自由。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