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是人共有的弱點,貪玩、追求享樂也是人共有的弱點,怎樣才能克服呢?

小孩子,自制能力很差,稍有鬆懈,這些人所共有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若不及時克服的話,那就會形成不良的習慣,貽害可就大了。

怎樣才能使小孩子可塑的心理和品格一直保持良好,並且不向壞的方面轉化呢?

請看孟母是怎樣做的。

據《列女傳》載:“(軻)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績,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以刀斷織。軻懼,問其故。其曰:‘子之虛學,若我斷其織矣。君子學以立名,問以廣其知,是以居以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食哉?’軻懼,旦夕勤學不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在古今都是司空見慣的。孩子放學回來了,父母問一句:“今天學得怎麼樣?”回答:“差不多”、“一般”、“作業都做完了”、“課都上完了”等等,不一而論。做父母的大多不再追問,孩子學得究竟如何,便無下文了。認真點的,只多再叮囑幾句,或檢查檢查作業什麼的,能像孟母那樣“以刀斷織”的,肯定不會有第二個。

要知孟母與子相依為命,靠的就是“織績而食”,織布換取衣食,“以刀斷織”不等於斷了母子二人的生計了嗎?

“軻懼”,是自然的。孟母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就是要給它一個難忘的教訓,讓兒子明白“虛學”猶如“斷織”一樣,若“廢而不學”,則“無以離於禍患”,一輩子也就沒有什麼出息了。

以此激發兒子的上進心,促其“旦夕勤學不息”,孟母的良苦用心,兒子的確感受到了。

假若,孟母也像一般的父母那樣,見兒子放學歸來,只隨口問一句,便不聞不問了。結果會如何呢?

可以肯定,小孟軻的學業從此就荒廢了,一日不學,又一日不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還會成為曠世大儒嗎?

要知道像孟子那樣窮困的家庭,孤兒寡母,生活極其艱苦,能供奉兒子上學已經很不錯了,已經算是很有遠見了,哪裏還想“學以立名”呢?

孟母含辛茹苦供應兒子上學,並要求兒子立大志,無論“三遷”、“殺豚”和“斷織”,都是以罕見的心志,希望兒子成器。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孟母的教子有方,就不會有後來成為與孔子齊名的聖賢孟子!

即使在十五歲左右,“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肯定是孟母選擇和供應的。如果沒有母親一如既往的傾心傾力的教誨和支持,孟子也難於求學於正宗的儒學名門之下。

後來,孟子成名後,曾深有感觸地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告子章句下)通過激發對方的上進心,也是給其一種特別的教誨。這種方法,不正是對其母親做法的一種繼承嗎?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wenshengxi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