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教化,靠單一不行,必須全方位地營造一種氛圍,使人全身心地受到熏陶和滋養。在其中,藝術就扮演著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這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其實也是當今時代的要求。
 
孔子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是說《詩經》有誠意正心之功;“無邪”就是正其不正以歸於正。《詩經》三百零五篇,在體裁上分為“風”、“雅”、“頌”,在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
 
《茅詩大序》對風、雅、頌做了解釋,謂“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又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再云:“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顯然,此三者均含有道德教化之義,要麼直接是教化,要麼是王政之盛衰的鑒誡,要麼是德治仁政的謳歌。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觀、群、怨的落腳點,在於“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說到底,它仍然被納入並落實到倫理秩序的強化方面。詩歌能夠潛移默化地陶養人的德性,在誠意正心的環節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孔子特別看重並強調《詩經》在挽救世道人心方面的積極意義。
 
中華文化有著古老的詩教和樂教傳統。孔子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見,在人的道德人格成就方面,詩、樂的作用不可小覷。
 
那《詩經》的作用安在?《禮記》云:“溫柔敦厚,詩教也。”《茅詩大序》認為,“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它可以敦化人的性情,和諧人倫關係,改善民風民俗。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的風尚能夠深深地影響民風民俗。
 
“樂教”的“樂”是廣義的,實則包含一切能夠引發人的審美愉悅的藝術形式。郭沫若在《青銅時代》中言:“我國舊時的所謂‘樂’,它的內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蹈三位一體的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築等造型美術也被包含著,甚至於連儀仗、田獵、餚饌等都可以涵蓋。所謂‘樂’(岳)者,‘樂’(洛)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感官都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為‘樂’。但它以音樂為代表,是毫無問題的。”
 
《樂記》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還說:“德音之為樂”。因為“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流;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美育。
 
《樂記》云:“樂者,通倫理者也。”“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所謂“反人道之正”,其實也就是“思無邪”的結果和表現。誠如朱熹所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使人反其固有而復其性耳。”“反人道之正”,亦即“盡心知性”而已。
 
人們在審美愉悅中,在內心的感動中,不知不覺被改變了、提升了。這種熏染和陶冶,比那種空洞的說教來得紮實和可靠,故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道德說教不如音樂教化那樣深入人心。
 
據《論語》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聞盡善盡美的《韶》樂,以至於“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自況道:未曾想到聽音樂竟能達到這樣的程度!音樂的力量,音樂對人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而漢代經學家劉向說:孔子聞《韶》,“樂非獨以自樂也,又以樂人;非獨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這是說,孔子通過欣賞雅正之樂,不僅僅為了自我拯救,還是為了拯救他人;借用佛家言,即所謂自渡渡人、自覺覺他。
 
再看我國的書法和繪畫。書法看上去似乎與人格培養並無關係,其實不然。書法講究法度、章法,正書要求橫平豎直、錯落有致,這與做人的道理實則相通。揚雄曰:“書,心畫也。”柳公權亦有言:“心正則筆正。”所以,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人如其字”。
 
在一定意義上,一個人寫字的風格,是書者人格濃縮了的形式。在書寫中養成不茍且、不討巧、中規中矩的習慣,對於人格的成就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說,書法的訓練也就是人格的訓練。書法作為審美形式,固有其道德教化的功能。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也是優點。通過長期的書法練習,人的心態和儀態都會逐漸變得端莊和方正,人的氣質和品性得到改變。至於繪畫,同樣如此。
 
標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晉名士,大都強調審美的自足性,主張審美同道德教化相脫離,譬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說:“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繫於人情。”嵇康看起來頗有點這樣的氣概:“審美就是審美,其他什麼也不是!”這正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說魏晉時代是“文學自覺的時代”的緣故。
 
然而,有唐一代撥亂反正,恢復“詩言誌”和“文以載道”的傳統,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傾向。韓愈高揚“文以貫道”,柳宗元力主“文以明道”,以使審美回歸正途。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