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hSuO1xhucA0JZzzsjKJQ.jpg  

 

歷史上,對孔子及《論語》的評價有兩句話:

一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二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細讀《論語》,獲益良多。然遊於聖門難為言,略議一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這話作為《論語》開篇語開宗明義,強調學習是一種快樂、享樂的事。


說到快樂學習,有這麼一個故事:

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中,為了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當小孩稍微懂事時,

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

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本是甜的,讀書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

這與孔子提倡的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如出一轍。

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以讀書學習為樂,

他們都信奉:

“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以讀書為樂已經深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裏,

這一優良傳統使他們在人類長河中格外光芒四射。

據統計,從1901年到2008年,全世界共有730多人獲得諾貝爾獎,

猶太人就有164人,約佔四分之一,

而他們的人口只有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

他們還擁有愛因斯坦、伯恩斯坦、畢加索等世界傑出人才。


孔子強調學習必須老老實實,實事求是。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話的意思是:“仲由,教你的,知道了嗎?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啊!”


南北朝時,

佛教禪宗弘忍大師有弟子500多人,大弟子神秀是大家公認的衣缽繼承人。

神秀也自以為學好了。

有一天,他作了一首禪詩: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意思是說,我身如智慧的菩提樹,

心又像明亮的明鏡台,我會不時打掃身心,不讓自己沾染塵埃。

神秀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在向弘忍大師表明,

自己學習修煉到家了,您就放心交班吧。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弘忍大師的另一個弟子慧能聽到後也作了首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一看,這才是禪宗的最高境界,境由心生,

當你把那些俗物不放在心上時,

你的內心就是空的,既然把一切都放下了,哪來塵埃?

可見,神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學習中,我們很多人會和神秀一樣犯同樣的錯誤:

自認為學得不錯,懂得不少,其實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再沒有一個謙虛的態度,我們就更難俱備真知灼見。

常言:人生有涯,而知無涯。


《論語》全書萬餘字,微言大義。

其中要義實難一一盡表,唯此以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引用 : 文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