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I7R25C_QyyFSCY3LPkCA.jpg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的核心觀念是“仁”。

他是中華文化精神的創建者,其學說影響我國甚深,被後代尊稱為“至聖先師”。

北宋記錄文學家唐庚語錄的《唐子西文錄》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也是對孔子精神、學說貢獻的肯定。
 
自省,即自我反省,
在於省察自己過去言行的是非好壞,

看言行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犯了什麼過錯。

《論語》一書中,孔子多次提及反省。

到底孔子對自省的看法是什麼?

下面針對《論語》對反省的看法,做了一些整理。
 
反省能使社會安定
 
若人人都能夠省思己過,對社會的安定必有所助益。

〈公冶長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社會人心敗壞,孔子大嘆沒見過能知其過而自我批評的人,

此處提出需要反省的對象是普羅大眾。
 
除了百姓之外,孔子認為管理人民的官員亦須自省,

〈為政篇〉:“子張學干祿,子曰:‘

多聞缺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缺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孔子說,多聽他人的意見,不要說沒把握的話,說話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

多觀察,不要做沒把握的事,行動時要謹慎,便能減少後悔的狀況發生。

少說錯話,少後悔過去的行為,就能當好官了。

孔子指點正在學做官的弟子子張,

要他多聽、謹慎發言,就能減少錯誤、少說錯話。
 
另外,孔子也認為,不施行仁政卻一味主張戰爭的行為也應反省。

〈季氏篇〉:“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點出冉求的觀點的錯誤,他說,在其位就要盡責,不然就應該辭職。

虎兕從籠子跑出來,龜玉毀於木盒中,以虎兕比喻季氏,龜玉喻顓臾,

季氏要攻打顓臾,兩者皆有錯,

但看守籠子的人,也就是冉有、季路身為輔佐的臣子,

未能善盡勸諫的功能以消弭戰爭,此過是需要反省的。
 
反省以達賢者、君子
 
〈里仁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藉由別人的經驗,為何能使人達到捨不賢而向賢呢?

見到賢者的行為,便對照自己的表現,

看看有哪些地方賢者做得很好,而自己卻做得不對或不夠好,

進一步想到要效法與學習對方的長處,改正不良的行為;

見到不好的表現,也對照自己的內心,

看對方有沒有錯誤也是自己會犯的,藉此找到自己的問題,

加以改正,即可達到捨不賢而向賢、棄惡從善的目的了。
 
這種見賢思齊是應該持續實踐的,

因為日常生活中,時時都有可能遇到嘉言懿行,便可用來反觀自我;

也隨時都有機會遇到不妥的行為表現,

可以藉此修養內心,因此自省的內心觀照不能一日廢止。
 
既然可以借鑒賢者的行為而反躬自省,並且向賢者看齊,

那麼,反省之後要成就怎樣的品德呢?

〈顏淵篇〉:“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孔子鼓勵弟子藉內省而不疚以成就君子的品德,

藉著反省讓自己不愧疚,也就沒有什麼需要憂慮與恐懼的了!
 
〈憲問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以仁者、智者與勇者的不憂、不惑、不懼來說明君子之道。

自言尚未做到君子之道,正是要讓弟子們學習他謙虛、不斷反省自我的精神。
 
自省的啟示
 
孔子對反省的見解持著正面的態度。

反省不僅能安定社會,對個人自身的內心修養更是助益良多,

由此能提升境界,成為有道德的人。
 
但在當今社會,
卻常見人們放大別人的問題,

而非藉由所見所聞省察自己的內心,藉此對照自省。

如果大家都能把自我反省當成是平日的習慣,積極改正缺失,不斷地做得更好,

藉由反省而要求自己的行為,實踐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觀點,

你兇我狠的狀況就不會不斷發生,社會問題也不會不絕如縷了。

 

 

http://blog.xuite.net/specialmissyou/twblog/13480613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見賢思齊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