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Lqyx0Ttc2rvrb0uCVhA.jpg

 

菩薩慈悲傳真理,

佛法聖道莫分離,

參敬虔誠志不移,

自証菩提波羅密。

 


何謂之「觀想修行」之道?


觀想可分為主觀、客觀、直觀與絕觀四種,

主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念動與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

這種行為在於處事上易生偏頗與對立、衝突,但在修行上有時也還須有些主觀,

如懺悔、布施、持戒、除惡生善‧‧‧‧‧‧等,都須由自我中心的主觀立場開始。


客觀是以對象為立場的,世人對於境物看法不一時,總認為自己的立場很客觀,

但客觀其實並無法擺脫既有自我的觀點在其中,

其實在少數人的主觀,多數人的盲從,而成了所謂的客觀,


世間是沒有真正客觀的,

只是一個主觀產生然後應用各種方法去形成多數人的認知而已,

但在修行上就有此客觀條件,觀身受心法,是相當客觀的,

既能觀的心,亦有觀的境,賓主歷然,各為客觀。


直觀,是一種不給予說明判斷的,當境相出現時,

沒有將自己的習慣、經驗、常識擺進去而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判斷,

在頭腦中只須朗朗觀照,不用思索推想,便是直觀,


直觀與直覺是不同的,

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往往掺雜有主觀的習性、常識的成見,

是一種直覺的反應,所以直觀與直覺是不同的。


絕觀,又稱之為中觀,

是超越於主觀、客觀,不執左右,也不執中間,稱之為中觀,


這是自在應用的一種智慧能力,修行中,人之常識、認知、經驗是需要的,

因為那是工具,但不可執著,是一種無我的智慧,以多了解、多互動、多溝通,

然後以各是其是,各得其所的方式抉擇、判斷,這就是中觀,

因為這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絕相對、斷相待,所以又名為絕觀。


般若是無我的智慧,

不以自我偏好為立場,不以個人專業為立場來看所有的人、事、物,

而是無私、無我的態度,用無私、無我的態度來成長慈悲及智慧,


然而,不可把「無我」認為「斷我」,是要以智慧的我來處理一切境物,

要以慈悲的我來救渡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般若的修行。

 

 

http://blog.xuite.net/specialmissyou/twblog/13480536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法聖道莫分離
    全站熱搜

    歡喜自在的~黎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